中国储能网讯:2025年5月22日,四川电力市场迎来历史性时刻——省发改委、能源局、能监办联合发布《四川电力现货市场建设方案(征求意见稿)》,正式拉开水电大省电力市场化改革大幕。
作为全国水电装机容量第一的省份,四川长期面临"丰余枯缺"的电力供需困局:丰水期水电大发导致的弃水问题与枯水期电力供应紧张并存,新能源装机比例飙升更令电网调节压力倍增。
此次改革方案以"多电源参与、全电量优化、全水期运行"为核心机制,不仅为清洁能源消纳开辟市场化路径,更将储能产业推向战略前沿,一场重塑西南能源格局的变革正在巴蜀大地悄然展开。
改革方案的核心突破在于重构储能产业的市场角色。传统电力体系中,储能设施长期依附于发电侧,而四川方案首次赋予独立储能电站双重市场身份,在电价低谷期,储能设施可作为电力用户参与常规直购交易完成充电;待用电高峰时段,则转换为发电主体参与市场竞争实现放电。
这种身份切换机制突破了物理属性限制,使储能系统能够根据实时电价信号动态调整运营策略。更具突破性的是,用户侧储能项目被赋予"电量替代"特权,其放电电量可优先置换价格更高的非水电量。
在定价机制设计上,四川展现出"渐进式改革"的实践智慧。现货市场建设初期,独立储能放电价格参照煤电基准价执行,同时保留尖峰电价溢价空间以保障初期收益;待市场机制成熟后,将全面转向供需决定的市场化定价。这种过渡安排既稳定了市场预期,又为未来深化改革预留了制度接口。
随着市场规则完善,创新应用场景加速涌现:甘孜州清洁能源基地的"光伏+储能"项目通过"谷充峰放"策略,将日发电波动率控制在5%以内;丹巴县"智算舱"项目年消纳弃水电量达3000万度,生动诠释了"绿电+算力"的产业融合路径。伴随《算电融合发展实施意见》落地,储能系统正从传统的电力调节装置,升级为连接清洁能源与数字经济的战略枢纽。
政策红利释放正驱动四川储能产业呈现三大演进趋势。技术路线方面,锂电储能继续保持主流地位的同时,全钒液流电池在甘孜州红原县"光伏+储能"项目中展现出长时储能技术的经济性优势。
商业模式创新层面,成都经信局推出的运营补贴政策将储能项目年利用小时数与补贴标准挂钩,引导产业从"装机竞赛"转向"效率竞争"。
产业链协同方面,宁德时代、天齐锂业等龙头企业加速在川布局,带动正极材料、电解液等配套企业集聚,初步形成涵盖材料研发、电芯制造、系统集成到终端应用的完整产业闭环。
尽管四川已明确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目标,但现有示范项目多处于起步阶段,产业规模与山东、江苏等领先省份仍存差距。更深层挑战在于,电力辅助服务市场机制尚待完善,储能系统在调频、备用等辅助服务中的价值尚未充分货币化。这要求政策制定者既要构建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更需建立与储能技术特性相匹配的补偿机制。例如,探索建立快速调频、惯性支撑等专项服务市场,完善容量补偿机制,真正实现"谁提供、谁获益,谁受益、谁承担"的市场化定价。
这场以储能为支点的电力革命,正在打破"丰余枯缺"的千年困局,让每一度绿电都迸发市场价值。从甘孜光伏基地的智能调度到成都智算中心的电能蜕变,从全钒液流电池的技术突围到产业集群的链式反应,四川正以"水电大省"的底气探索"储能强省"的新路。
当辅助服务市场的最后一块拼图渐次落位,一个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必将为治蜀兴川注入更强劲的绿色动能。
具体原文如下: